被誉为“A股餐饮第一股”的全聚德(10.970, -0.04, -0.36%)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难题,上半年净利润同比腰斩,让这家百年中华老字号再次受到广泛关注。
根据业绩预告,2025年上半年,全聚德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100万至1400万元,同比下降62.51%至52.28%;扣非净利润为330万至430万元,同比下降87%至83.06%。
《BUG》栏目以投资者身份咨询全聚德证券事务部,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,公司目前确实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。由于市场形势发生变化,烤鸭行业竞争加剧,尽管全聚德在品牌底蕴上具备优势,但四季民福、提督、金百万等品牌正不断分流客源。
半年利润腰斩,现金流承压
全聚德的历史可追溯至1864年,创始人杨全仁在北京前门大街创立了这家以挂炉烤鸭闻名的小店。凭借“皮酥肉嫩、油光锃亮”的独特风味,全聚德逐渐发展成外地游客品尝北京味道的首选之地,也是商务宴请的重要场所。
2007年11月,全聚德在深交所挂牌上市,成为“A股餐饮第一股”,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。上市当年,全聚德实现营业收入9.18亿元,到2012年,其营收飙升至19.44亿元,创下历史巅峰。
然而,全聚德的辉煌并未能持续,2013年成为这家老字号企业的命运转折点,业绩开始掉头向下。2020年至2022年,受外部环境影响,全聚德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。2023年,在餐饮行业复苏的背景下,全聚德的业绩才得以扭亏为盈。
到了2024年,全聚德营收利润再次双双下滑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4年,全聚德营收为14.02亿元,同比下降2.09%;归母净利润为3413.09万元,同比下降43.15%;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14.13万元,同比下降65.79%。
进入2025年,全聚德的经营状况进一步低迷。一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实现营收3.32亿元,同比下降7.26%;归母净利润421.44万元,同比下降72.47%。随着半年度业绩预告的披露,全聚德的盈利能力已跌至低点,其中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大幅下滑,尤其反映出公司主营业务面临的严峻挑战。
对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大幅下滑,全聚德在公告中将其归因于行业因素:“今年上半年,餐饮行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市场压力,市场需求增长动能趋缓,公司门店接待人次阶段性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。”
全聚德证券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坦言,公司目前确实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。由于市场形势发生变化,烤鸭行业竞争加剧,尽管全聚德在品牌底蕴上具备优势,但四季民福、提督、金百万等品牌正不断分流客源。
“公司也在尽量控制成本,降本增效,但是受到客流量下降的影响,收入可能不如预期,一些亏损门店影响也会大一些。”该工作人员称。
除了利润走低之外,全聚德的业绩还存在其他隐忧。一方面,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占比较高。以2024年为例,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为1799万元,在3413万元的归母净利润中占比达到52%;2025年一季度,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约55%。
另一方面,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日益不容乐观。自2024年二季度开始,全聚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跌幅持续扩大,2025年一季度为1767.3万元,同比下降25%,此外,流动比率仅为0.74,短期偿债压力较大。
口碑遇挑战,加盟店规模收缩
2024年至今,中国餐饮市场确实经历了复杂的变化,消费者信心恢复缓慢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达55718亿元,同比增长5.3%,2025年一季度达14027亿元,同比增长4.7%。
不过在同一时期,不少餐饮品牌已走出阴霾,实现业绩回升。比如海底捞、绿茶集团、百盛中国、小菜园等餐饮品牌在2024年都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。相比之下,全聚德的复苏步伐则显得滞后。
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分析认为,全聚德的经营困境源于其品牌定位的内在矛盾。“全聚德最初主要依赖旅游客群,这种模式导致客户复购率低,难以培育稳定的本地消费群体。而当品牌进行全国化扩张时,又削弱了其原有的稀缺性优势。”
另一方面,全聚德的品牌口碑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消费者信任的流失,在大众点评等平台上不乏消费者对全聚德门店的差评,吐槽主要集中在“品质下滑”“服务不佳”“性价比低”等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