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》(以下简称《公告》),明确了数字标签应用要求,旨在解决标签信息“找不到、看不清、读不懂”等问题。有业内人士认为,数字标签的应用,标志着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迈入数字化新阶段。
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承载着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的重要功能,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、精细化,传统实物标签的局限性日益凸显:有限的版面空间与越来越复杂的配料表、营养信息之间的矛盾加剧,字体过小导致阅读困难;信息更新滞后,产品配方或工艺调整后,流通中的包装无法实时反映;更丰富的追溯、认证等信息难以全面呈现。这些痛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知情权的充分实现,也给市场监管和企业信息透明披露带来了挑战。
数字标签的出现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一把“金钥匙”。所谓数字标签,是指以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数字信息,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获取食品标签信息。《公告》的发布,为数字标签的规范化、标准化应用明确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。其核心价值在于,它突破了实物标签的时空限制,构建了一个可扩展、可交互、可更新的“信息云空间”。
数字标签拓展了信息承载的深度与广度。借助数字标签,企业可以展示远比实体标签更为详尽的内容:从原料溯源到生产过程,从营养成分解读到适宜人群提示,甚至包括相关的科普知识、认证证书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。这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知情权,也鼓励企业更主动、更完整地披露信息,形成良性循环。数字标签还能显著提升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及性。消费者只需用手机轻松一扫,即可清晰看到多语言版本的标签内容,这些内容也可语音播报,对视力障碍人士和老年人非常友好。这种一对一的信息服务模式,个性化程度高,用户体验更优。
数字标签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生产端和监管端的质效。一旦产品信息需要更新,企业只需在后台修改数字标签内容,即可覆盖所有流通中的产品,无需等待下一个印刷周期。这对于企业及时响应法规变化、纠正可能的标识错误、发布重要安全提示等至关重要,提升了市场反应的敏捷度。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借助数字标签系统,更高效地获取和分析食品标签信息,进行风险监测和精准监管。
从长远看,食品行业全面推行数字标签是大势所趋。为进一步优化数字标签管理、推动数字标签全面应用,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年作为“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年”。统计显示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等省市积极响应,开展了宣传推广活动。目前在乳制品、粮油、焙烤食品、肉制品、饮料等领域,已有不少企业开始使用数字标签。
数字标签在推行过程中,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。对不熟悉网络和智能设备使用的人群而言,数字标签可能意味着一道“数字鸿沟”。因此,必须充分考虑所有消费群体的权益保障,确保传统实物标签核心信息不缺失、不减配,实现数字与传统模式的平稳过渡与有效互补。针对标准不统一和数据安全问题,要建立统一、兼容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,防止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或企业各自为战。同时,必须严格保障数字标签系统中的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。另外,一些企业担心采用数字标签会增加经营成本。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,让企业看到其在提升品牌形象、增强消费信任、规避合规风险方面的长期价值。
《公告》的出台,是一个清晰的信号,预示着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向更深层次迈进。随着5G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应用,数字标签有望升级为连接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动态可信溯源节点,成为构建更智能、更安全、更高效现代食品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。
文:中国质量新闻网